杭州垃圾分类试水PPP模式
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的观点。随后,这种被业界普遍看好的PPP模式瞬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在垃圾处置领域,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之一的垃圾分类该如何借鉴这种模式?杭州的一系列探索举措给我们的实践带来了可供参考的范本。
有资料显示,PPP模式发源于英国,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管理领域。狭义的PPP泛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需要财政资金参与投资并有清晰的责任与权利的约定。广义的PPP可以理解为一系列项目融资模式的总称,既包括带有融资功能的BOT(建设—经营—转让)、TOT(移交—经营—转让)、股权合作等,也包括不带有融资功能的DBO(设计—建设—运营)、委托运营等多种模式。因此,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方面,政府和企业之间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的方式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而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达到各方“多赢”的结果。
杭州作为国家首批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之一,过去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垃圾分类完全靠政府,政府会失灵;完全靠市场,市场会失效。而国外的经验表明,环境产业运作的最好方式就是PPP模式并进行特许经营。进而,打造一个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利用的“产业链”模式,才能实现整个产业链赢利,才能保证分类活动可持续开展。
生活垃圾处理融入智慧城市建设
垃圾分类初显规模效应
从投入产出情况来看,垃圾分类产业追求的是一种规模效益。即参加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越多,效益也越好。有关实验数据表明,达到参与分类的用户达到10000户,且各链条都运行正常时,公司可达到盈亏平衡,政府倡导的垃圾分类才能在当地形成一种良性的社会风气,并带动整个区域环境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然,从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发现,最有意义最困难的是前端的垃圾分类和中端的垃圾收运。这两项工作做好了,整个PPP模式下的垃圾处理工作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杭州余杭区政府显然看到了这项工作的关键所在。于是,这里的老余杭、塘栖、临平率先联合浙江联运知慧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智慧垃圾分类项目,从生活垃圾产生的源头入手,把垃圾分类的工作前移至小区的居民中间,真正从源头来管理垃圾。在政府与企业近半年的合作下,已有8个街道,30余个小区,万余户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其中,位于余杭区临平的钱塘梧桐蓝山小区仅第一期入住的用户就有800多户;而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15万方超大体量的人才公寓也纳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