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香猪产自“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的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属世界上原始品种中最小的猪种,被列入国家78个畜禽类保护品种之一。
巴马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桂中平原过度的斜坡地带,海拔大多在500~800米,其中石山地占30%、土山地占69%、水面占1%,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属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温度适宜,降水量丰富,相对湿度79%,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比一般内陆城市高出几十倍。巴马还处在断裂带,地磁增强,当地山泉被称为“可滋山泉”,水质清澈。颜色偏白被称为“巴马白泥”的土壤富含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这里不仅适合人类养生居住,也孕育了大量的健康食品、长寿食品,巴马香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巴马香猪因营养成分高、口感好、味道佳而誉满天下。巴马香猪饮用地下80米深的弱碱性小分子团水,食用绿色无公害的青饲料,皮薄肉细,酮体瘦肉多、肌肉鲜红、肌纤维细嫩、脂肪洁白,美味甘香、营养丰富,烹调时不添加任何辅料即可香气扑鼻,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之美称,被誉为猪类的“名门贵族”。尤为独特的是,乳猪在哺乳期或者其他任何日龄阶段屠宰食用均无奶、腥膻等异味,在宋朝时被列为皇室贡品。
巴马香猪系野猪驯化而成。与普通猪相比,巴马香猪个体矮、小、短、圆,性野早熟,外貌颜色主要表现为两头黑、中间白,部分个体背腰部稍带黑斑,额头有白线或倒三角形白斑,因此在当地有“两头乌”“芭蕉猪”的俗称。未成年的小猪毛稀疏细,有光泽,皮肤红润细腻;成年后,猪毛较长,尤其是公猪,背毛和嘴粗长似野猪。
巴马香猪饲养粗放,饲料以粗料为主,粉碎后的秸秆、花生壳、花生秧、干红薯秧等都可作为主料,菜藤、红萝卜、嫩草、树叶作为青绿饲料,以保证其猪肉香味纯正。在环境无污染的原产地,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与其他猪相比,营养成分全面,有蛋白质、氨基酸、钙、磷含量高,脂肪含量及热量低等诸多优良品质。
巴马香猪肉蛋白质含量高达21.8%,比普通猪高31.1%~70%;脂肪低,仅占普通猪的18.86%~28.10%;热量也较低,是普通猪的60.85%~76.1%。钙磷含量和比例几乎与鸡蛋完全一致,并且还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谷氨酸的含量是普通猪的226%。巴马香猪肉富含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的特殊物质,具有多种药理性,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抗炎物质增多,血小板形成的血栓素A2减少,起到预防血栓形成、扩张血管的活性的作用;同时,巴马香猪对于美容和保健有特殊效果,对预防心血管疾病也有独特功效,非常适宜制成老年人食品,完全符合人体生理需要和健康需求。
为有效保护巴马香猪遗传基因,广西巴马香猪原种场坚持开展保种和提纯复壮工作。巴马瑶族自治县通过成立香猪开发领导小组和巴马香猪生产经营管理协会,采取活体保种、基地保种、建立商品香猪生产基地和“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等一系列措施,巴马香猪产业得以发展壮大。截至2011年,巴马香猪总存栏达到12.6万多头。
1985年巴马香猪被载入《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1995年,巴马瑶族自治县被农业部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香猪之乡”称号;2000年,巴马香猪被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2001年巴马香猪列入国家种质资源保护计划;2005年10月巴马香猪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种;2006年1月巴马香猪商标成功注册。
目前,巴马香猪每公斤售价约192元,属于猪肉中的奢侈品,虽然价格高,但销量却很好,香猪有60%供往饭店和旅游度假区,40%是个人购买,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香猪之所以这么贵,一方面是因为生育率低,一头母巴马香猪一年能产两次崽,每次能成活七八头,一年只有15头左右的产崽量。另一方面是由于巴马香猪生长慢,普通的家猪一天能长0.6公斤肉,而巴马香猪每天只能长0.1公斤肉。这种香猪的出肉率只有65%,一头巴马香猪生长3个月后毛重约12.5公斤,纯肉只有8公斤左右。
巴马香猪的加工产品几乎全是腊制品,采用民族独特传统制作工艺,结合现代科学配方秘制而成,以色泽鲜亮、肉质细嫩、香醇爽口、荤而不腻、不腥不腻、鲜嫩芳香的独特风格,深受美食者喜爱。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和品位逐步发生了明显变化,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瘦肉型、口味好、营养丰富又环保绿色的肉食品,特别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巴马香猪满足了这一需求,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发展巴马香猪产业,既是农民的一条致富路,也是振兴当地经济的一条好路子。不久的将来,巴马香猪定会香飘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