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用,即金融。”一个人始终讲信用,看起来是对别人好,根本上则是给自己积累声誉。
金融的核心价值主要有两个,一是促成资金的融通,二是促成信用价值的发掘。商界大佬冯仑曾说过:“你有多少钱,不是看你银行账上有多少钱,而是你需要用钱的时候,这世界上有多少人愿意借多少钱给你?”如果你在金融体系内充分证明你是一个有信用的人,你将获得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
近些年来,美国《华尔街日报》持续关注中国的网贷市场,而“信用发掘”这一环节被其视为最大看点。国内网贷平台为了对潜在借款人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收集了上千个数据点,从信用信息(如央行征信数据)到个人使用哪款手机及未接电话多少,等等。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处于信用评分的最前沿,它们使用人工智能分析大量数据,其中许多是非常规的。毕竟,银行只注意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Fintech公司则通过算法搞清水面下的海量数据。在《华尔街日报》看来,“中国是一个理想的实验场——缺少可靠的个人信用记录体系,民众对数据隐私的期望很低,而智能手机无所不在,年轻人几乎干任何事(包括理财)都会用到它。”
欧美国家积累信用数据的传统方式已经非常成熟,比如美国有三大私有的征信局——艾贵发(Equifax)、全联公司(TransUnion)和益百利(Experian),负责追踪美国居民和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三大征信局时刻在跟踪美国消费者、中小企业主的“个人信用”,并将信息出售给银行、保险公司或企业。美国三大征信局每年出售的信用报告,达到6亿多份,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在美国,信用报告包括账单和贷款记录、短期借款甚至犯罪记录。而在中国,2000年以前几乎还无按揭。美国人均2.6张信用卡,中国人只有1/3张。
目前,IT终端(手机、PC、iPad)逐渐成为国内金融科技企业发掘“个人信用价值”的一大渠道。其实,很多国家的金融科技公司也使用网络数据(如手机使用、网购记录等)来评估信用风险,但中国规模庞大——智能手机用户6.95亿、网贷数量庞大,人工智能程序应用得更好、更快。网贷平台正从海量贷款申请中发现蛛丝马迹并总结特点,比如苹果手机用户往往比安卓用户的逾期付款比例更低;不接电话或呼出电话没人接,代表更高的违约和欺诈风险。其他风险信号还有:申请贷款填表时多次改动、手机电池总是耗尽、频繁更换手机号码。在某城市贷款而在异地花费的用户,代表更严重的风险……
当然,国内也有一些十分稳重的平台,尽管看重金融科技的用户体验,但更看重“与传统信用管理手段的结合”。比如玖财通的应用,已经全面覆盖终端(手机、iPad、PC、iWatch),3D touch一体触控,感觉非常炫,iWatch版全新上线,手表秒变财富直通车。但这些科技手段主要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玖财通专注于车抵贷,小额普惠,有抵押物,对信用管理设置牢固的防火墙。
玖财通作为合规创新发展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将持续挖掘信用的价值,基于普惠之心,为真正讲信用的人提供高效可靠的专业服务。
(责任编辑:zy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