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华文明开启于上古炎黄,世世代代继承发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整体观、统一变易的世界观、义利相济的人生观、仁者爱人的处世观、贵中尚和的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持续传承至今已约五千年,独具特色,生生不息。中医是中华文明的呈现,也是中华文明血脉的流淌。中医融合阴阳、五行等中国传统哲学理念,重在讲求整体性和系统性,奉行“中医“治未病”,必先治“脾胃”的治未病理念。中医脾胃学说源于金·李东源,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等著名观点。由于中医脾胃学说理论的深奥性与未微观性,严重防碍了中医事业发展,而由中医脾胃病专家王海奇创立的现代中医脾胃学说有力解决了这一课题,使疾病预防、疑难病治疗有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王海奇(旗),男1964年出生于中医药文化的基础地西周故址陕西省扶风县 ,中医脾胃病专家,国家执业医师。1989年6月毕业于北京光明中医学院。1989年9月参加全市个体开业医生统考以优异成绩取得开业资格。1991年拜师于原中华中医学会陕西分会副会长麻瑞亭主任医师,专门从事其学术思想的研究。临床擅治胃肠本病及内科疑难杂证、三高症、肿瘤。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了《现代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体系及中医“治未病”临床系统工程。为预防医学及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起到了表率作用。撰写和发表了多篇颇有建树、具有很高医学参考价值的学术论文,受到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
现代中医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一败,健康基础尽失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脾胃是一个人生化和运化五谷的地方,人吃饭、消化、吸收,然后通过血液将营养运送到人体各个需要的地方。脾胃是人体营养和机能的源动力,万病之源来自脾胃,现代中医脾胃学说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中医脾胃学说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补充,使现代中医脾胃学说更加科学化、内涵更加丰富。
现代中医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为升降之枢轴”,脾胃的升降功能为之中气,中气动即阴阳变。临床辨证施治“谨守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气健,阴阳调节有度,病无由生,“四维”不累;中气虚,阴阳调节不及,百病由生,“四维”必累;中气郁,清浊难分,留中滞膈,瘀而成痰,“四维”大累。故此,“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内伤杂病,首在调中健中,旁及四维”。阴阳的辨别,察色按脉为其要。
现代医学认为胃肠运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称为“肠脑”的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影响。因此,有人认为对于胃肠系统来讲,肠神经系统的作用要大于中枢神经系统。ENS通过分泌多种抑制性(为阴)或兴奋性(为阳)神经质来控制结肠收缩运动。肠胃神经递质具有多样性,其多样性也就决定了其功能复杂性,同一肠神经元内多种神经递质共存的提出表明肠神经的调控作用是相互制约的一个复杂网络。近来研究表明单胺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3、4受体(5-HT3R、5-HT4R)有助与进一步阐明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
中医脾胃功能与疾病产生的实质主要是肠道菌丛的改变和肠道相关性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上皮层、胃肠黏膜损伤等为主要因素。肠道菌丛的改变对黏膜屏障功能有很大影响,可使肠菌抗原、促炎因子包括内毒素(ET)及肠菌产物更多的被摄取和增加黏膜通透性。肠道相关性淋巴组织(GALT)是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ucoad-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和黏膜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具侵袭性细菌首先与上皮细胞结合,后内化而引发疾病。现代医学认为黏膜免疫系统存在促炎和抗炎之间的微妙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扰乱,就会发生肠胃炎。
脾胃功能一旦虚弱,不仅可引发自体疾病产生同时还可累及其他脏器。《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发生之纪,是为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随,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就是说人体所有功能的始动源于脾土。如婴儿出生,先哭为要,脾开窍于口之故矣。(近代学者陆渊雷在《伤寒今释》中云:“脾者,古人指小肠吸收”)。脾土运化,升清降浊,化生气血功能正常,则肝木之气畅达。若肝木之气畅达,则阳气布化周身,阴血畅行其后,是为淳化之气血,可养周身百节,脏腑经络;若脾土功能虚弱或紊乱,则肝木之气郁达,气血运行不畅,周流周身四肢百节、脏腑经络的气血为浊化之气血,可使某些机体、脏体功能变生疾病。即人的生命质量在于脾胃所产生的气血质量。脾胃功能紊乱使胃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过多的摄取肠内细菌和内毒素(ET)引发一系列感染性和中毒性病理损伤。但在正常情况下脾胃功能强健,肠道黏膜对肠道内细菌和ET有强大的屏障作用,即使少量入血,也将被血液和肝脏的防御系统清除。但当脾胃功能大损,肠黏膜屏障严重破坏,摄取细菌大量繁殖,ET释放,经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易位入血,免疫损伤,引起脓毒症和内毒素血症(ETM)造成组织器官损伤,ET还可激活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进一步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如果引起胃肠功能衰竭,最终引发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
现代中医脾胃学说根据病因,辩证施治
理论体系变化造就了新的处方原则。现代中医脾胃学说强调以脾胃为枢轴的整体阴阳平衡,治疗注重升清降浊,固护胃气,辨证强调脉象,舌象。经过王海奇长期大量临床实践研究,创立“清上、畅中、养下”的三焦双辨组方原则。
清上:就是依据寸口三部脉象、舌象等,清除上焦痰浊、痰瘀或浊气。
畅中:就是依据寸口三部脉象、舌象等,保持中焦无气滞、无气虚、无宿积。
养下:就是依据村口三部脉象、舌象等,调养下焦阴气,阳气,阴阳气或气血。
双辨组方:就是依据现代中医脾胃学说新的理论体系,结合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以病统证的思路,在原有辨证施治原则下,参照五脏调节处处不离脾胃的因素,“清上、畅中、养下”的三焦处方原则,大便便秘、腹泻、便秘腹泻交替或正常、有无癌变等的分型方法,重新构建一个以脾胃为枢轴的基础处方,在此处方基础上依据互补互利无毒副作用的原则,根据不同病症加用国家一、二类等五类新药或特效单、验方或西药,使临床疗效愈加提高。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医治标又治本。
现代疾病用现代中医脾胃学说新解
现代中医脾胃学说的提出为中药学创造了一个统一方法论。为各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便捷的思路。现代中医脾胃学说认为无论什么疾病都必须首先调整好胃肠功能,保护胃肠粘膜。只有这样才能使正气强盛,气血清淳,微循环细胞壁功能正常;反之,气血浊化,微循环障碍,久之必瘀,瘀久组织失活,细胞变异,毒素产生,治疗困难。因此,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从调节脾胃功能保护胃肠粘膜着手非常重要。如余月明等用健脾利湿 、活血化浊中药延缓了慢性肾功能衰竭。用中药大黄清除肠腑蓄积保护胃肠粘膜,救治严重胃功能、胰腺功能、肝功能等衰竭。高健苑从脾虚论治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好。杨德华等研究痰瘀为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发病机理。气血浊化是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的根源,健脾调肝,净化气血,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发病因素和危险因素。陈瑞等从脾论治取穴针刺可明显调整浊化之气血脂类代谢的紊乱。肠道去浊,保护胃肠粘膜增强脾胃功能可有效提高危重不能正常进食患者的存活率。
建立中医“治未病”临床系统工程
王海奇医师经过二十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理论研究,创立了现代中医脾胃学说及系统工程,运用现代中医脾胃学说理论做医技创新指导,提出“人的生命质量在于脾胃所产生的气血质量。气血清淳,病无由生;气血浊化,百病由生。”并由此产生了中医药诊治及预防各种疾病及疑难杂症现代化系统工程。此系统工程由7个基础方、1台脉象仪、一台亚健康检测仪、一台人机对话LT微机处理系统、一台自动售药机组成。“治未病”中医临床系统工程; 特点是将祖国医学浓缩化、舵手化、现代化、国际化、疗效显著化、副作用最小化、治疗范围扩大化、临床处方用药精准化。
生命质量在于脾胃所产生的气血质量:气血清醇,病无由生;气血浊化,百病由生。经过临床实践反复观察调研,确立了七个脾胃康基础方,并以秦岭太白山天然无公害中草药为主制成微型胶囊。此七方除对顽固性胃肠本病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外,同时对预防和治疗其它疾病也有同等疗效。如脾胃康系列方对肿瘤、心脑血管病、病毒病、神经精神病、血糖病、老年病等领域疾病在临床实践中确实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且患者长期服药未见不良反应(ADR),群众非常满意,吸引了全国各地患者前来就医。
王海奇医师的特色诊疗方法是,无论什么疾病的患者,以主诉为主或当前主病为主,结合大便性状、舌、脉象,处方均从脾胃入手,摘优选方(七个脾胃康基础方),必要时加服中药Ⅰ~Ⅴ类新药(以Ⅰ、Ⅱ类新药为主)或西药、中药单验方。同时,每位就诊患者在治疗前都要进行一次亚健康全面体检(目前采用的是全息生物检测仪及经络检测仪)并建立电子档案,服药半月后在进行一次亚健康全面体检(注:体检异常指标不能作为中医处方原则,避免中医西化。只是作为患者监督主诊医生及中医药有效性的一种手段,同时也体现出中医整体观治疗思想及中医药科学性的存在),直到所有检测数据正常。且每次处方的更换均以七个脾胃康基础方为主,并以脉象为选方主要标准。王海奇医师的处方原则符合浓缩化、舵手化后的祖国医学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符合祖国医学标本双治特色及中医理论思想。
现代中医脾胃新学说特色诊疗方法:任何患者无论在那个地区或国家,只要身边有王海奇医师研制的诊疗脉象仪,就近通过电脑(必须有王海奇医师研制的处方软件)或电话,输送或说明主要症状条件,电脑会告诉您服用脾胃康某一方或加服某药及注意事项。为患者带来极大方便,避免患者不合理用药及滥用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改善目前现代化中药及西药能治病但治不好病的现状,同时又提高了临床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也明显减轻了患者就医用药的经济负担,被患者誉为“花小钱,治大病”的绝佳方法。
防病治病、维护人民健康是王海奇毕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在坚持以中医药理论自信、实践自信与学术自信不断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创新中医药医疗服务模式,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维护健康与医疗保健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健康中国”梦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BB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