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焦点新闻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际新闻 民生新闻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军事新闻 体育新闻
部委信息 政坛人物
时事观察 政策解读
法治生活 法律法规
安全生产 食品安全 生态环保
健康卫生 房产商情 财经在线
娱乐资讯 旅游天下 科技之窗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中华情缘 书画收藏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民生新闻 >

榆林:传承红色基因 续写壮丽篇章

时间: 2019-09-02 13:07 作者:1141364747 来源:未知 点击:

  榆林开往西安的客运列车驶过归德堡铁路大桥。榆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7月29日拍摄的榆林市红石峡。 本报记者 肖晓良摄

  7月29日,在榆林中学校史纪念馆,义务讲解员、学校地理教师刘波给参观者讲述学校光辉历史。 本报记者 肖晓良摄

  7月30日拍摄的神木市刘志丹东渡纪念碑。 本报记者 肖晓良摄

  7月23日至8月3日,“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来到榆林,记者们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一路前行,在一幅幅图片、一行行文字、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讲述中重温革命先辈激情燃烧的岁月,体悟新中国成立70年来榆林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在较长的时间里与黄土高原、窑洞、毛乌素沙漠、缺水、风沙大等概念连在一起。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榆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富集的能源资源让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四通八达的路网让交通更加便捷,昔日的沙漠披上了绿装,群众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

  再走长征路,一个不一样的榆林呈现在我们眼前。

  革命印记深深烙在这片土地

  中央红军入陕、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清涧起义、陕北第一个基层党组织成立、红石峡会议、南丰寨会议、红军东征、陕甘革命根据地建立……一个个历史事件让人热血沸腾;刘志丹、谢子长、李子洲……一个个英雄让人肃然起敬。纵观中国革命史,榆林是一个绝对不能忘却的地方。

  早在20世纪初,李子洲等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就来到榆林这片热土,传播马克思主义,播撒革命的火种。在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4年的秋季开学典礼上,李子洲作为校长公开宣称自己“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种子而迁就此职”。

  1935年10月16日,由红一方面军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分左、右两路进入定边县。第二天,在前往吴起镇(今吴起县)的途中,由于敌人的飞机轰炸,4名红军战士负伤牺牲,至今人们仍不知道他们的姓名。

  1927年10月12日,清涧起义爆发,清涧、延川、宜川等8个县的众多青年农民加入了起义队伍,他们明明知道参加革命有可能会牺牲,但依然义无反顾。

  1929年,李子洲在狱中给家人写信,其中明确表示“我一个人牺牲了,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不要为我伤心流泪,勇敢斗争下去,党的事业必胜,将来的社会是光明的”。

  为了党的事业必胜,为了社会的光明,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让红色的革命印记深深烙在这片土地上。

  继承先烈遗志 推动榆林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敢教日月换新天。榆林人民群情振奋、意气风发,迅速投入到了生产建设之中。

  固沙丘、建梯田、兴水利、种庄稼,农业生产热火朝天;修路、拉电、打井、盖房,改善生活条件热血澎湃。正如72岁的绥德师范原校长宋永华所说,革命时期,先辈们的目的就是救国,建设时期,我们的目的就是强国。无数革命先烈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一直在传承,成了榆林人民群众发展生产的不竭动力。

  1982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榆林地区发现一个大煤田》为题,向世界宣告中国发现了一个大煤田——神府煤田。“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富集的能源资源掀开了榆林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1998年获批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后,榆林以能源化工为代表的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在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三个转化”战略的指导下,榆林的能源开采越来越机械化、智能化,能源转化效率越来越高,产业发展质量越来越高。

  除了煤炭,榆林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资源储量也非常丰富。经过不断地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榆林的工业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改革开放40多年来,榆林规模以上直报工业资产总额超过5700亿元,是1978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产的4900多倍。

  随着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榆林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差距很大,很不均衡。近年来,南部地区按照合理引导产业布局、振兴南部、做优做精特色农业等战略,逐渐形成以杂粮制造等轻工业为主的特色工业经济。南北不同的区域特色工业经济为榆林经济健康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榆林工业发展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现在的榆林,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2018年,榆林实现生产总值3848.62亿元,增长9%,经济总量跃居西部第六、呼包鄂榆城市群第一,追赶超越取得重大进展。

  发展为了人民 全力改善民生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是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给佳县县委的题词,其中鲜明地表达出一个意思——无论形势怎样变化,中国共产党永远都要代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永远都要走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继承优良传统,牢记殷切嘱托,榆林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力以赴改善民生。

  2018年,榆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317元和12034元。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既得益于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变化,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等支出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对于群众来说,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就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榆林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守初心使命,办好民生实事,解决痛点难点问题,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仅2018年,榆林的民生支出就高达52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9%。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出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意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提升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办学水平;

  ——深入推进健康榆林建设,与省内知名医院合作建立专科联盟,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同时启动疾控重点学科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让百姓看病省心、省力、省钱;

  ——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扎实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健全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五位一体”救助保障制度,有效落实扶残助残各项政策,让弱势群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

  ——大力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推出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艺术作品,实现县级数字影院和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站室全覆盖,市、县、乡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初步形成。建成一批大型体育比赛场所及设施,形成了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多层次共同发展新格局;

  ——持续发力治理生态环境,坚决扛实生态建设政治责任,深入实施铁腕治污“14+3”攻坚行动,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

  ——完善供热、供水、供气、排水等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建成排水管网771.97公里、供水管网635公里、供气管网1985.28公里、供热管网460公里……

  铭记革命先辈浴血奋斗的历史,让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焕发出历久弥坚的强大力量。这是榆林党员干部的一致共识,也是榆林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

 

(责任编辑:1141364747)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机构介绍 | 报社动态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查询系统
主办:中国焦点新闻网 联系QQ 838869911 邮箱:838869911@qq.com
Copyright©2013 www.zgjdnews.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焦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