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广宽 潘奕庭
他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一米八几的个子、不仅人长得五大三粗,而且说话嗓门总是“高八度”。特别是他处事果敢有方,紧要关头屡有过人举动。因此,他的名字向来与企业承担的“急难险重”工程联系在一起。他是谁呢?他就是被誉为排雷攻坚的施工硬汉——中铁十二局集团二公司高级工程师闫志刚。
呕心沥血只为打赢每一场施工硬仗。图为闫志刚在认真研究施工方案
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成长
当人们把鲜花和掌声献给英雄的时候,其实在荣耀的背后都是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2001年7月,毕业于中南大学的闫志刚初参加工作,就来到了中铁十二局集团二公司承建的广州地铁二号线工地。纪越区间在高楼大厦下的复杂地质中穿越,他参与了隧道雨季进洞、CCR911橡胶防水层施作以及优化振捣参数提高混凝土表面质量等施工技术攻关,特别是配合项目总工程师组织了超浅埋地段的冷冻法施工、确保掘进的顺利进行,让他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从而下定了做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决心并开启了自己攻坚克险的征途。
全长18.02公里长的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是当时长度排世界第二、总规模排世界第一的“顶级公路隧道工程”,中铁十二局集团二公司承担了其中试验段、攻坚段的施工任务。由于隧道最大埋深达1640米,加之地质主要为Ⅳ、Ⅴ类围岩,因此施工中岩爆不断。作为技术攻关小组成员,闫志刚多次身穿防护服在岩爆的“枪林弹雨”中寻找“破敌”之策,先后参与了“围岩动态量测反馈分析技术”等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项目部创造独头月掘进429.5米的钻爆法隧道施工世界纪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由于表现突出,施工期间他被破格提升为掘进工区技术主管。
当年亚洲最长的铁路隧道、20.5公里的兰新铁路乌鞘岭隧道施工是一场“遭遇战”,不仅要和高山缺氧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而且地质复杂、地下水极其发育,施工可谓步步惊心。作为5号斜井工区的技术主管,闫志刚带领技术团队编制多套施工方案、采用了《软弱围岩隧道快速施工及变形控制技术》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 “岩变我变”科学施工,创造了在F4断层中月成洞186米的高产纪录,两次获得铁道部投标加分奖励、多次获得通报表扬,为企业开拓铁路市场做出了贡献。
三分部施工之难,牵动着大家的心。图为闫志刚(左)向前来指导工作的中铁十二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津喜(右)汇报施工情况
石太客运专线是我国最早建设的高等级铁路,闫志刚作为项目副总工程师有幸成为第一批高铁建设的“吃螃蟹者”。在“重中之重”的南梁隧道进口端8695米施工中,针对全新的技术质量标准,他坚持全员进行经常性的技术培训的同时,与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盯着”现场搞科研,研发出了适合南梁隧道特点的“人工配合机械大半断面开挖”综合掘进技术,为项目部夺得业主信誉评价“五连冠”做出了贡献。工程提前完成后,他不仅收获了最先进的铁路建设理念,而且还获得4项隧道施工技术成果。
在北同蒲取直线铁路建设中,闫志刚挑起了项目部总工程师的重任。全长14085米的雁门关隧道,软岩大变形、断层破碎带、突水突泥等不良地质分布广,当时铁道部曾7次召开专家会论证施工方案。闫志刚真是艺高人胆大。施工中,闫志刚针对破碎带段落长、影响范围大、初期支护变形严重的实际,果断从工艺、工序上进行优化,有效地抑制了变形,硬是从“豆腐渣”中实现了安全穿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在成兰铁路施工中,闫志刚担任中铁十二局集团指挥部的总工。由于管区在四川茂县境内,受2008年特大地震影响、山体破碎,在这里打隧道被国内专家称为“国内最难,世界罕见”。他高举科学施工大旗,使难点逐一变成亮点。榴桐寨隧道2号斜井位于古寺庙下方,对施工影响很大,他通过优化方案、将斜井位置改移,既降低了施工风险,又保护了文物古迹;榴桐寨隧道是一座整体“烂洞子”,通过采用超前地质预报辨明围岩类别、超前探孔释放水压、超前地质加固防止坍塌和超短台阶法推进施工,保证了施工的稳中有进。
在此期间,闫志刚还参加了准朔铁路、嘉南铁路、宁西铁路二线、西成客运专线等重难点工程的建设,从技术员、技术主管、分部总工、项目总工,到高级工程师,千锤百炼、百炼成钢,成为了一员公认的精通了铁路、公路隧道施工,尤其是长大特殊地质隧道施工的有勇有谋、敢打能胜的“虎将”。
老将出马一个顶仨
2016年底中铁十二局集团承担了郑万高铁第7标段建设任务。把郑万高铁建成全国高铁智能化施工管理的“培育”基地。“以机械化、信息化与标准化管理深度融合,为国内高铁智能化建造开先河、树样板。”这是业主为全线参建单位提出的总体要求。在全线大面积推行隧道机械化施工的大背景下,中铁十二局集团尊重事实、组建了郑万高铁7标三分部项目部,肩负起一个特殊地段的“钻爆法”隧道施工任务,闫志刚被“点将”担任项目经理挂帅出征。
通过优化方案,从软弱破碎堆积体上顺利进洞施工的隧道工区被树为“标准化样板工地”
特殊地段虽然只有4.9公里,但却包括着保康隧道正洞出口2822米、罗家山隧道正洞进口1905米两大段落Ⅰ级风险隧道和塘儿山双线大桥的施工任务,两隧夹一桥、桥下春夏秋三季还有长流水,“巴掌大的地方”干三项工程,人在哪里立足?设备往哪里停放?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也成了难题。
不愧是大风大浪中闯出来的硬汉。闫志刚上场后,在对施工现场认真踏勘和对地质资料仔细研判的基础上,很快拿出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综合施工方案,即把先平整场地后施工改成按照“保康隧道出口第一、罗家山隧道进口第二”的顺序两个隧道先期施工,然后平整场地和完善设施配套,最后再动工塘儿山双线大桥。这个方案起初并不被看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才认识到这原来是一步“高招”:由于两座隧道先开工,大量的隧道弃渣不仅可用来代替取土填筑所需施工场地和便道,而且还能少征一部分取土坑、弃渣场等用地,仅此就可节约数万元资金;由于三项工程循序开工,有效地避免了相互干扰,特别是更加有利于资源整合利用,如一些出渣和运输设备等就可两隧“共享”,从而达到“提高工效、降低成本”的效果;由于两座隧道施工不同步,这就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因爆破生产的对山体的扰动,增大了施工的安全系数。果然,3个月后一座被树为样板的大型混凝土拌合站、两个标准化隧道施工工区在“夹皮沟”无中生有,隧道施工等有序推进。
在三分部最难缠的是软弱破碎地质隧道开挖。保康隧道出口在一岩堆体上,山体破碎如“豆腐渣”,从隧道口进洞只会形成边挖边塌、越挖越塌的“造山运动”;罗家山隧道进口在一顺层滑坡体上,偏压、风化极其严重,正面进洞风险极高。针对这种情况,闫志刚打出一套“组合拳”以柔克刚:首先是选择了实力强的专业隧道施工队伍分别从两座隧道的平导突破进洞、等“迂回”打到正洞后再“一分为二”,向前直指分界里程、向后“退”打出洞口,既直接规避了两大风险源,又明显提前了隧道进洞时间;其次是大面积优化了两个隧道口的加固施工方案,在采取“山体卸载加地表注浆加挡护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几十根抗滑桩,一举固化了软弱破碎围岩,不仅为后续施工创造了安全条件,也为日后铁路运营安全消除了隐患;同时,他还把平导作为正洞施工的“试验田”,及时探索施工方法。面对围岩软弱破碎、施工险象环生,他带领技术人员现场攻关,《浅埋软弱围岩隧道下穿岩堆体进洞施工技术》《软弱围岩隧道循环式超前高压注浆预加固工法》《极软弱破碎围岩门式系统挑顶技术研究》等一批新工法工艺和发明专利应运而生,施工稳步向好。
施工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保康隧道下穿“V”型冲沟。不仅埋深浅、隧道顶部离冲沟底部仅为2.65米,而且水流量大、即使在旱季枯水期冲沟里的日水流量也有4万立方米,掘进稍有不慎就将遭受灭顶之灾。越是千斤重担压肩,闫志刚越能显出大将风度。他亲自坐镇指挥员工通过分左右幅为冲沟做矩形渡槽、然后在强支护条件下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了“五台阶七步流水作业法”掘进,突击80天最终闯过了这道险关。与此同时,在塘儿山双线大桥施工中,他通过合理调整桥墩施工顺序,确保施工和村村通道路通行安全,使施工进度不断加快。
踏平坎坷成大道。经过艰苦的爬坡过坎,2018年后愈战愈勇的中铁十二局集团郑万高铁7标三分部由“追随者”逐步走到了全线施工的第一方阵,不仅因安全好、质量优、进度快、重环保多次受到业主表彰,而且因业绩突出在2019年公司“三会”上被评为“安全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劳动竞赛优胜单位”。显然,闫志刚这位“干将”带领员工在郑万高铁攻坚克难中,又交出了一份阶段性优秀答卷。(周广宽 潘奕庭)
(责任编辑:mingc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