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又一次来到上海,这次带来的是新作《江湖儿女》。
上一次现身上海,还是在2015年。那年的6月18日下午,贾樟柯的作品《山河故人》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放映,当天上海影城东方巨幕千人大厅座无虚席。
这一次,贾樟柯来上海,分享自己的江湖故事。
当然,他的故事里,不能没有汾酒。他说,“不是我将汾酒带向世界,是我循着汾酒的足迹走向世界。”
▲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和贾樟柯导演
1
江湖儿女
9月21日,由贾樟柯执导,赵涛、廖凡主演的犯罪爱情电影《江湖儿女》开启全国公映。该片是唯一一部入围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吸引了众多影迷朋友的关注。
贾樟柯形容,“江湖是激荡的社会背景、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还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他认为电影《江湖儿女》里讲的“江湖”也与每个观众息息相关。
在他的印象里,现在大多数人离开家乡去外地闯江湖,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这种四海为家的感受,每个人心里都有。
贾樟柯的电影里一直固执地有一些自己的元素,比如他对山西的眷恋和对那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依赖。
他曾讲了一个拍摄的故事——影片里的山西话对白对廖凡是一个挑战。
▲刻有贾樟柯五部电影名字的定制汾酒
“我们找了一个山西省话剧院的老师录了对白,廖凡用三个月时间学这个对白。我们当时第一次坐下的时候,他的山西话已经很过关。有一次我们在馆子里吃饭,廖凡说着山西话,旁边有人就说,这人长得很像廖凡,我就说,他就是廖凡(笑)……”
2
海上传奇
2010年,贾樟柯为上海做了一幅画像,名字是《海上传奇》。他用三地的回忆录和众多电影的记忆,勾画出了他眼中的上海。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在贾樟柯的镜头里,上海并不排外,恰恰相反,它非常开放。
在这部片中,陈丹青、张原孙、黄宝妹、潘迪华、韩寒等众多与新旧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受访者,通过他们自己的人生,为我们讲述这座城市的一点一滴。
据说,为了寻找上海的感觉,贾樟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徒步上海,用照相机记录下上海街头的画面:“拍这部电影已经不可能像以往拍片取景一样,开个车看看就行了。上海密度太大了,每个区的风格都不一样,只能用步行的方式。”
这是贾樟柯的行走,一同伴伴其左右的,还有他的电影里经常出现的角色——汾酒。就在贾樟柯上海之行后的金秋十月,“行走的汾酒”文化大巡展即将迎来上海站的活动。
贾樟柯曾动情地说:“酒是种超越语言的东西,就跟电影一样,电影语言是种独特的语言,酒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不同文化的、背景的,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一杯酒就可以沟通情感。特别是我老家的汾酒,我带着它走遍了五湖四海,就像是带着我家乡的泥土。”
3
酒的故事
自开埠之日起,“上海”便已经成为传奇的象征。
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就已经充满着现代与商业的魅力,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和通商口岸,租界成了上海的一大特色,外商让这里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于是也有了“东方巴黎”之称。
早在1924年,汾酒的大掌柜杨得龄高瞻远瞩,率先注册了中国白酒业第一枚商标——高梁穗汾酒商标。在该商标最下面,还印有晋裕汾酒公司的“消费者热线”:“电话二百七十一号”。在拥有商标、建立独立销售公司的同时,他还建立起完善的渠道网络,一系列“现代管理模式”在汾酒逐渐成熟。
▲民国晋裕汾酒公司二三十年代“高粱穗”汾酒商标
此外,北京和上海经营汾酒的商户还自发成立了北京汾酒业公会和上海汾酒业公会。据《上海工商社团志》记载:1935年,上海有关酒业的同业公会共有6家,其中酒类专业协会3家,高粱酒业行业公会的业主数为51家,土黄酒作业公会的业主数为32家。而汾酒业公会,业主数竟然有226家,是当时上海最大的酒类专业协会。
10月14日,汾酒将再次来到上海,开始演绎新的“海上传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