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兴良先生
石兴良,男,1976年3月11日,出生于中国四川汉源县万里。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得国际英语教育硕士学位。中华国际书画艺术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英国剑桥翻译学会中国区总监。
这是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教育企业家,他相信始终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每一步都是一个夯实的脚印。
早期石老师在上海FI赛场口译
石兴良先生与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
与新东方合作
澳洲维多利亚州教育局来沪洽谈剑桥同传合作
在走出大山后,石兴良先生不断热衷于参与英语教师的公益培训,为了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2017年4月,石兴良先生助力汉源县开展英语项目培训活动,这次公益活动是由上海曙海进修学校与汉源教师发展中心联合开展的“智力援助”培训活动。参会专家通过讲座,为汉源英语教育“把脉”,助推汉源英语教学工作发展。此次公益培训活动石兴良先生捐赠了120万打造英语教学课程作为汉源县英语教育资源,为当地师资进行公益培训,培训教师人数多达300人,参与培训学生人数1000人。此次培训内容以“中国的英语教学”和“世界的英语教学”两者为主题,在英语世界化的背景下,我国英语教育在教材改革和教学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样才能找到更适合国人学习英语的最佳方法。
2017年汉源县捐赠证书
2017年重庆梁平公益培训
2017年重庆垫江公益培训
2018年9月22-23日,由英国剑桥翻译协会上海中心主办的“2018年复旦英语教师培训”在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功举办。剑桥翻译学会中国分会负责人石兴良先生不仅进行了开幕致辞,同时与剑桥同声传译在职教师以及一线国际口译员彭治平老师对在场英语教师的翻译能力进行了培训与指导,并且对在场教师的职业规划进行专业指导。
复旦大学公益培训现场
在场有老师提出未来同传翻译会不会被AI代替时,石兴良先生就这一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人工同传翻译不会被AI取代,未来机器和人是协同的。虽然在新闻和日常会话领域,英汉和汉英的机器翻译已经达到实用水平,但是,在专业领域和文学作品中,由于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机器翻译不会特别准确。精准把握说话人意图,并且理解语意是人工智能永远达到的。也正因为人类语言的特殊性、模糊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机器翻译远远达不到取代人类翻译的境地。”
我们都知道,想当“同传”十分艰难。同声传译之所以能拿到绝对的高薪是因为人才少,物以稀为贵。进入同声传译的门槛相当高。其最理想的境地是接受正规的会议口译(交替传译和同事传译)培训,打好良好的语言、技巧基础,掌握良好的booth manner。之后再通过实际的翻译任务,积累经验。石兴良先生表示:“除了具备扎实的基础、成熟的会议经验之外,进入同传行业还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同传是任何领域的半个专家,掌握广博的知识是做好同传的重要前提。”正是为了打造这样一类精英群体,他开始了他的金字塔建设之旅。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不管是哪里的国际会议,都离不开中文,都少不了来自中国的同声翻译。
正如石兴良先生所说:“教授课程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但任何学科都是以实际应用为主要前提。如果该学科的运用前景不广阔,那该学科的传承也会出现问题。所以越是在学科内高精尖的存在,越是稀有人才!传译人才在英语行业内就是这样的存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