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天朗气清,阳光明媚,我随同事从沧州市区一早驱车向泊头进发。透过车窗,看到来回穿梭的汽车,仿佛就是公路上的时光,而在南水北调的渠道里,代表时光的就是南水,今天是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试通水的第35天。
水质很不错
第一站是杨圈闸,它是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东线和西线的交汇处,东西两条线的水流经过杨圈闸后,汇集到一起向北进入南运河,此次试通水只开了东线。
进入泊头后,穿过几个村庄,终于到了巡河的堤坝上,虽然堤坝的路已经铺了砖,工程术语就是硬化,但车开到20迈就颠簸得不行了,大家在车上都要用手抓着扶手,这是好几个同事第一次体验到巡堤的感觉。
到达闸站后,一眼望去东边一条水面显得很宽阔的大河,碧绿碧绿的,阳光照耀下,映着天、映着树,水流不是很急,颇有静水深流的意味,沉稳中透着生气,很是精神。
西边河道也有存水,杨圈闸就卡在西线与东线的交汇点,像是西线的堵头,闸高近十米,宽五六米,长度约30米,不算雄阔,但很墩实,走近闸站立着“饮用水源 一级保护区”的警示碑,非常醒目。
闸站上,发现有工作人员在用仪器提水,询问后知道是沧州市水务局请的测试单位来测量水质。
“这水质怎么样?”
“这水还是比较清的,虽然我们采样在闸门前,水流较缓,不如河中间流动的水源杂质少,但打上来水质看上去很不错。”
水质测试现场
得到这样的答复,我们也觉得很满意,这是东线水第一次进入河北,水质达标才会令人信服。一行人分散开在闸站与河堤观看,河边水草中不时有青蛙跳入水中。
水资源短缺
顺着南运河巡堤路北上,看到堤旁正在清理违规栽植的树木,据说这是为了治理输水河道开展的“清四乱”行动。不远处,一位种菜的农民蹲在菜地头,看着碗口大的输水带往地里浇水,我们停住车上前搭话。
“你好,老乡你这水是从哪引过来的?”
“我自己打的井。”
“哦,每年都用井水浇水吗?”
“对,往年河里的水少,还特别臭,只能打井浇水。”
“哦,现在打井多少米出水呀?”
“这说不准,得打在点上,打不到点上多深也没水,打在点上,二三百米吧,能出水。”
“这么深呀?以前也这样吗?”
“以前也这样,有二十多年了,老早时候打几十米能有水,后来就没水了,那时候打的井也都废了。”
泊头菜农给菜地浇水
这番交流让我对华北地区地下水漏斗区危机有了更深刻体会,华北地区尤其是河北,常年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局部地区低于200毫米,而且大的河流基本没有,水资源严重短缺,没有别的办法,多年来只能靠打井,抽取地下水-缺水-再抽取地下水,河北似乎陷入了水资源短缺危机的死胡同。
传承运河文化
继续北行,来到了沧州市南8公里左右南运河旁边的捷地枢纽,此处在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始建捷地闸,后经清、中华民国、新中国多次维修,是控制捷地减河排泄洪水的重要枢纽。
多难兴邦。虽然此地已几十年没有洪涝,甚至水流都很少,但历史上此处经常洪灾泛滥,在以漕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年代,减河能有效控制水位。清乾隆年间改捷地闸为坝,多孔分流,治服了水患,彰显了古老民族的治水智慧。乾隆也在此题碑立字,文化的留痕也许就不经意间,而现在捷地闸则以碑刻闻名,所以也叫“御碑苑”。
碑廊记
乾隆御碑复刻品
这里有一道碑廊。碑廊不仅介绍了捷地闸兴修史,而且也介绍了京杭运河及沧州当地的人文趣事,当然都离不开水。其中一块碑石记录着“明宪宗成化八年,沧州运河水涸,九年沧州大饥,人相食”,有诗写道“水涸大旱,民生灾难。无粮充饥,以人相餐。”
短短数字,让人心头一惊,运河之美在水,运河之患亦在水,患多亦患少。沧海桑田,如何保障运河之水不再兴害,永葆福祉,并在新时代唤醒并传承大运河历史和文化,南水北调工程仿佛肩负的使命更多了。
改善生态保护水源
进入沧州市内,一行人来到了大运河湾生态公园,这是沧州市依托南运河较大弯道建造的生态园。三弯抵一闸,经过这个大弯,南运河的水更加幽静地流淌着,而且经过自流净化,水显得更加清澈,一片草地铺盖,水光草绿,景色怡人,原来有了水,华北也能如江南一般入画。
大运河湾生态园鸟瞰远景
顺着河道来到沧州北边的穿运枢纽,此处是北方的水上立交,通过水渠建筑,南运河在上,北排河在下,交叉分流,互不影响。
不远处是周官屯村,村中老人喜欢坐在树木成荫的堤坝上小聚。一位操着天津口音的村民很健谈,问我们哪来的,做什么的?
当得知我们是南水北调人后,用略带兴奋的语气说,“南水北调工程好,利国利民呀!你们是有功的人!”
“没有,没有,这段河道以前水多吗?”
“以前水不多,之前往天津调过水,水多点,后来就没什么水了,有水也是臭的。”
“现在是往天津应急供水,已经一个多月了。”
“哦,现在水涨了,很明显,但是要管理好呀,不要让人随意在河里排放脏水,要注意保护水源呀!从长江调来的水不容易,很珍贵!”
“会的,南水北调管理单位会加大巡视,联合地方政府部门专门保护水源的。”
在穿运枢纽与村民交谈
南水北调不仅仅带来了南水,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已经把水源保护意识深深地植入了民心。
供水可行
一路向北来到九宣闸,半个月前,北延应急供水试通水正式到达九宣闸,标志着此次试通水实现了阶段性目标,为今后实施北延工程通水,增添了信心。
九宣闸掠影
九宣闸以宣泄九派之水而得名。可想而知历史上此处可能上演过多次洪水滔天的景象,而今却无水可宣。晚清名臣李鸿章在此立“宣闸记碑”,现已是保护文物,将来九宣闸还要借助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影响,建设节点公园。南水到九宣闸后,经南运河到天津北大港水库,也就到达了终点。
九宣闸碑刻
天色渐晚,我们没有继续前行,便驱车返程。在路上,略有疲惫,闭上眼睛这一日的行踪不断回映在眼前,脑子里不停地问,南水到底为什么而来?
喉咙发干,喝了口水后,侧目看向远方,仿佛听到那风、那树,还有那苍茫大地,都吞吐着三个字,我渴了!
(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 冯伯宁)
(责任编辑:mingc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