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6年为界,前5年它被冠以“颠覆式”的创新推动网络互助模式在风口起飞,而今年以来却极其“中规中矩”——公示定期财务流水、运营人员及成本,发起网络互助自律联盟及引入公益基金会资金托管等……一系列举措显示网络互助平台抗癌公社,正朝一个“规范、阳光”的互联网公司转型。
据创始人张马丁介绍,引入公益基金会资金托管的目的,既为了取信于社员(即会员)也为了迎合监管,创新与规范并不矛盾,规范化是为了让网络互助模式的创新能走的更远……
[为资金安全再上锁]
据了解,抗癌公社将把社员账户余额资金交由上海浦东新区凝心聚力社区发展公益基金会(下称“基金会”)管理——社员充值资金将直接到达基金会专项账户,多一重基金会的监督。目前已设立了基金会的收款公众号(凝心聚力基金会抗癌公社专项帐号),顺利的话5月就能启用。
说起网路互助,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张马丁。2011年张马丁从个人经验出发,试图通过社会参与让身患绝症的会员得到更好的救治:创建一个线上互保社区,成员可随时放弃捐助主动退出,权利与义务同时中止——这就是抗癌公社。通俗说网络互助,是一种社群互助与互联网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撮合功能,会员之间通过协议承诺承担彼此的风险损失,为了避免了个体负担过重,约定单次互助金不超过若干元(抗癌公社不超过3元)。
对于潜在风险业界早有讨论:资金管理风险(尽管无预存或预存很小),道德风险(可能存在平台虚构互助事件套取资金的可能),两大风险均来自平台运营者——2015年,抗癌公社就已将案例审核委托第三方TPA,杜绝了虚构互助事件可能性,而此次引入基金会则能更加稳妥的安置资金——平台运营方无法直接接触资金,以保证社员资金的安全。
张马丁透露,与基金会的合作是建立在不增加社员的负担基础上,因为不收取管理费。此外公益更能体现抗癌公社大病互助的本质,为百年公社保驾护航。当然抗癌公社曾获得中国公益行动奖并获得壹基金支持,本身具有浓厚公益情怀。
[发起网络互助自律联盟]
除了引入基金会监管,抗癌公社4月12日还在其微信公众号(kangaigongshe)发布了发起“网络互助行业自律联盟”的倡议,截止4月24日,已经有超过500家机构参与了报名。
张马丁认为,随着互助、众保的理念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影响也在显现:一方面,网络互助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棘手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建立助人自助互帮互助的风气,这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是有利的。从超过500家报名的机构来看,涵盖了金融、科技等公司,说明未来将有更多的类抗癌公社的互助组织出现。
但由于行业刚起步,难免存在很多问题。张马丁介绍称,抗癌公社作为网络互助的早期探索者,在发展中也发现这个新事业的诸多问题,如信息公开、隐私保护、财务透明等。基于此发起了网络互助行业自律联盟,通过协商制定有助于行业发展的若干约定,使网络互助能够健康发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资金第三方管理问题(银行或基金会);
—组织真实性和透明化问题(运营人员信息公开、建立定期的信息披露制度等);
—各个组织的协调和信息互通问题(共同致力于反对欺诈)。
[建言:网络互助创新如何走更远]
正如前文所示,网络互助从诞生起,就贴上了大病“扶危救困”的标签:2014年全国医疗费支出3.54万亿,其中医保负担近万亿,个人负担1.17万亿,健康保险负担占比不足2%——正如《光明日报》评论:社会保障需要更多的抗癌公社。
张马丁认为,正因为网络互助体现了“医保伴侣”的内涵,若想走得更远,首先则应坚持其大病医保补充的定位——关注现有保障体系内所难以覆盖或者覆盖不全的地方,而不能“无利不起早”,受利益的驱使做对现有保障体系造成混乱的事情——专注大病互助。
其次,要建立定期信息披露制度,如互助金账户的流水公示,说明资金出入情况以及结余资金(抗癌公社在2016年实行每月公示),最好还能把合作的第三方机构(如法律顾问、审核机构及其相关资质),运营人员的开支和成本进行公示——不断提高公信力。
张马丁还呼吁,网络互助平台要尽可能保护申请受助人隐私:如不要将身份证照片甚至联系方式都发布在微信平台上,甚至要申请人录制视频表达“感恩”,这相当于将申请受助人不幸罹患大病的信息全部告知于众,长远来看会影响会员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够“人性化。
据了解,上海浦东新区凝心聚力社区发展公益基金会,是由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下属的复旦大学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上海陆家嘴智慧社区信息发展中心、博康科技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主管的公益基金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