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在经历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首次考验
618前夕,北京在连续56天无新增、刚刚平稳过渡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三级不到6天时,于6月12日迎来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第一次考验:新发地爆出集体确诊病例。16日,北京再次进入疫情防控战时状态。市民面对这次疫情的心情是复杂的,想到农贸市场、想到武汉、想到封城、想到隔离。一时间各方消息频出: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研究所杨占秋教授认为,北京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播力高于武汉!有人说北京可能也会重演武汉历史,短暂的恐慌再次上演。
面对这波疫情,相关防控措施到位,重点地区的核酸检查及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措施、恢复社区封闭式管理;恢复各年级线上教学,高校学生停止返校等。6月18日,在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5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宣布:“北京疫情已经控制住了!”
海外疫情肆虐决定了中国不可能一个病例都没有
短暂的恐慌过后,如何真正做到疫情防控常态化仍然是个问题?对此,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不能期待一个病例都没有,病毒会不会长期存在,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在常态化防控期间,不能期待一个病例都没有,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是:未来国门打开以后,可能存在出现大量的输入性病例和无症状的感染者的风险。因此, 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于武汉,未来将来自于海外。全世界控制疫情做的事其实是一样的,就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尽可能寻找潜在的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测、诊断、隔离。可以说,全世界用的都是同一本教科书。”张文宏指出,防控成效如何就是取决于执行程度。中国是“饱和式的应对”,尽最大可能地追踪、检测、隔离,尽可能一个都不要遗漏。“中国做到了,但不同国家,国情不一样,未必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因此,境外输入的压力将持续存在,疫情在短时间内结束似乎已不可能,各地医疗体系要时刻保持强大的敏感性、警觉性和快速反应,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可能要学会习惯疫情的常态化,一边上班,一边抗疫。
补齐疫情防控的基础设施是首要任务
被称为“西城大爷”的首例确诊病历被全民盛赞为具有“最强大脑”,他清晰、详细的提供了38名密切接触名单,也为相关部门锁定新发地市场并作出迅速反应提供了重要信息。但问题在于仅凭西城大爷的回忆就能精准锁定所有密切接触者和周边区域吗?那么云端大数据追踪、疫情监测系统在这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采访到了北京大数医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邓侃博士,他表示: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从七个方面对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明确指出:要求开展院内感染风险排查整顿。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感染防控重点部门、重点环节,以及感染防控的基础设施、基本流程逐一进行梳理,抓紧排查、补齐短板。
北京大数医达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兼CEO 邓侃博士确诊或疑似病例提供的信息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但仅凭这些信息来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是远远不够的。面对突发疫情,和病毒赛跑的不只是手段和决策,更是信息化尤其是疾控大数据及预警分析系统水平的考验。西城唐大爷“立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民众的防控意识提升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防控常态化的推进,但新冠肺炎病毒无孔不入,疫情防控常态化并不是“纸上谈兵”。需要各地政府、卫生医疗机构、疾控主管部门、校园等升级防控管理,否则稍有疏漏就可能功亏一篑,造成疫情再次反弹!在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城市做到快速准确的统计、上报、汇总、分析、决策究竟需要多长时间,直接反应了该城市的防控信息化程度,也直接决定了疫情防控常态化是否能真正做到。
据悉,最近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五大目标:第一,建设集中统一、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第二,建设协同综合、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第三,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第四,建设定位明确、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第五,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方参与的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
北京大数医达科技有限公司COO缪苗表示:大数医达积极响应《通知》中的指导意见和地方卫健委及医院的实际需求,依托8亿真实病历和医学典籍深度学习而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一套先进的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对区域内的卫生信息进行整合和共享,构建疫情防控大数据中心。已迅速确定了以下针对性的建设内容,包括:疫情防控大数据中心、疫情风险预警分析系统、学生健康监测预警系统、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系统、传染病上报管理系统、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联防联控提供可视化的动态疫情跟踪等,为全国十几个城市的卫健委、CDC、医院和学校快速建设了多个防控系统,为各地防控疫情保驾护航。
在这次长达半年的疫情中,还有很多像大数医达一样的新医疗信息化企业甘当幕后英雄,他们坚信有担当的智能化医疗企业能够建立中国乃至全球战胜疫情的“防火墙”。
(责任编辑:mingc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