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繁星
随着城市与自然的对立和割裂,导致了一系列城市难题的出现,城市的生态建设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城市规划逐步提倡通过生态系统性保护的规划和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引入景观化的城市,使人们获得健康、美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环境。 “水敏性城市设计”即可看作景观都市主义影响下的景观设计思想和方式之一。目前大力提倡的“雨水花园”、“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也可看做是“水敏性城市设计”思想影响下所产生的城市设计理念。
作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刘婷婷博士在其负责的大马城CAZ项目的规划建设中,首创把水敏性设计用在东南亚CAZ区域。她和团队因地制宜地在马来西亚的大马城规划项目中充分融入了“水敏性城市设计” 与“韧性城市”的理念,让城市发展更加可持续。
CAZ区域可以称为泛中央活力区,不仅仅包含商业金融地块,还包括旅游休闲消费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以人的活动为主体的大型区域,是CBD功能的优化和衍生。然而此种区域的规划难点就是人流量密集,场地活动类型多,当雨洪季节到来的时候很难防洪排涝。
传统应用水敏区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园区、住区的集中绿化或郊野公园等大型城市绿地。这些场所有很强的水分吸附能力,人流量少,当雨洪到来的时候很快渗透,因此不容易造成次生灾害。但是CAZ区域有更复杂的场地特点:CAZ区域人流量大且密集,活动类型覆盖全天候时段且场地需求多样。当雨洪来临时若无法及时排涝则很容易影响到CAZ区域的功能使用,威胁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发现这些问题之后,刘博士专门为CAZ区域定制水敏性设计,通过各种手段解决突发雨洪对CAZ功能使用的影响。
此项目的设计难点主要集中在:CAZ区域不仅仅是建筑群的组成,还有地形地貌特点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底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区位特点和场地特点的复杂性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是最大难点。在项目的规划实施中,刘博士团队通过对基地内高密度城市的韧性建设管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都市样板:利用水敏性设计体系实现防洪排涝与雨洪管理;构建激发最大活力、畅享最佳景观的公共空间体系;建立城市风廊道缓解热带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配置共享能源中心共同打造低耗能区域。将城市生态安全风险的测度、评估与生态环保的设计手法相结合,提出基于生态敏感性的韧性城市设计方法。如利用水敏性设计增加城市的抗雨洪能力;以生物活化的工程设计为理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构建人与自然融和共生的城市场景。刘博士团队还把“水敏性城市设计”的城市设计与城市水循环的管理、保护和保存相结合,从而确保了城市水循环管理能够尊重自然水循环和生态过程。
在国际上,与“水敏性城市设计” (WSUD)类似的其他概念包括英国的“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新加坡的“活跃、美丽、洁净水项目”、中国的“海绵城市”设计思想等。“水敏性城市设计” (WSUD)理念则更全面地包含了众多可持续水管理与城市设计中的交互式因素,因此更有效地融合了未被传统水系统设计包含的种种考量,并更容易抓住当前水管理改善诉求产生的各种契机。
放眼全球,刘博士团队在“韧性城市”的愿景下不断推进“水敏性城市设计”实践,种种成果也已经证实了:“水敏性城市设计”的规划策略已经成为了韧性城市规划设计的主旋律。(作者:繁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