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国贸易的频繁,涉外法律纠纷案件数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根据国际争议解决中心(ICDR)2023年中期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提交的国际仲裁案件数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了约15%,其中涉及跨境物权纠纷的案件占比显著上升。这一趋势仍在延续,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以及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涉外法律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以2023年的一起典型案例为例,某欧洲能源企业因与中国供应商的跨境合同纠纷,涉及中欧两地的法律适用和仲裁执行问题,案件因法律体系差异和文化障碍最终导致双方损失巨大。这一案例再次凸显了涉外法律服务的紧迫性和专业性要求。与此同时,中国司法部在2023年发布的《全国律师行业发展规划(2023-2027)》中明确指出,尽管中国律师总人数已突破65万,但能够熟练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专业人才占比仍不足1.5%。这一数据与快速增长的涉外法律服务需求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涉外法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培养和吸引更多高素质的涉外法律人才,已成为全球法律服务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记者经过调查研究联系了涉外法律专家-易玉成律师,凭借其丰富的跨境法律服务经验,易律师创新性地搭建起行业首批“涉外法律服务平台”,通过联合境外律师组建专业智囊团,推动团队在跨境法律服务领域的成长和精进。该平台不仅持续输出涉外法律专业知识,更依托国际化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7×24小时响应的跨境法律支持。
“涉外法律人才的短缺问题并非短时间内形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跨国经济活动的增多,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急剧增长。然而,培养一名优秀的涉外法律人才需要时间和资源的双重投入。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多国法律知识,还需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处理复杂法律问题的实践经验。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周期长、难度大,导致市场上此类人才供不应求。”易律师告诉记者。
面对涉外法律人才短缺的现状,易律师作为盈科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及涉外法律领域的领军人物,早已洞察行业痛点。对内,她肩负着为律所培养每年上百名新律师的重任,对外,作为深圳市律师协会实习人员面试考核评议团的考官,积极为行业内筛选后备人才。更重要的是,她联合多位执行年限超过三十年的内地和海外资深律师及自身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创建了一个涉外法律人才的联盟,该平台模式有效缓解了涉外法律人才短缺的问题。
在创建历程中,易律师历经数月的深入调研与精心筹备,亲自参与架构设计,细致规划每一环节,还广泛动员并有效协调多方资源,共同组建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专业智囊团,并成功推出了涉外法律服务平台模式。通过平台,客户能够轻松接触到熟悉双边与多边法律的涉外律师团队,这些律师不仅精通各国法律体系,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客户提供从法律信息到法律咨询的全方位支持。
除了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平台设有法律知识普及与教育版块,定期发布涉外法律相关的法律知识、经典案例分析以及最新政策解读。这些内容旨在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普及涉外法律常识,帮助更多企业和个人了解涉外法律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还联合政府相关机构及深圳、汕头等多家律师协会,举办公益普法活动,为涉港业务提供法律支持。通过知识科普板块,中小企业主可以学习企业出海如何尽快熟悉目标国的商务税务劳工法律政策,个人客户可以了解境外资产配置的税务传承风险,帮助中国企业家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地前行。
易律师创建的涉外法律服务平台模式,不仅为中小型企业和个人提供了解决涉外法律纠纷的有效途径,还为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整合境内外律师资源,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法律服务的全球化协作。此外,平台的知识普及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众的法律素养,为构建法治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涉外法律服务平台模式的建立不仅缓解了涉外法律人才短缺的紧迫问题,还为行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她的创新举措表明,面对人才短缺的挑战,行业领军者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知识共享和技术赋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未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和跨国贸易的持续繁荣,涉外法律服务需求将持续增长。只有通过培养更多复合型法律人才、构建更加高效的服务平台,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记者:温情)
(责任编辑:admin)